在古希腊时期,毕达哥拉斯学派 坚信“万物皆数”,认为一切量都可以用整数比表示。然而,当他们在研究边长为 1 的正方形对角线时,却发现斜边长为 2,它无法写成两个整数的比值,这就是“无理数”的出现。无理数的发现不仅动摇了“万物皆数”的信念,也标志着数学世界正在走向更广阔的领域。
有理数→无理数
有理数+无理数=实数
类似的故事在代数学中再一次上演。当人们研究二次方程 x2+1=0 时,发现它在实数范围内无解,从而引出了虚数单位 i=−1 的概念。虽然起初这种“负数开方”显得荒诞,但在更复杂的三次方程(ax3+bx2+cx+d=0)中,它却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。
16 世纪的意大利数学家 卡尔达诺 在著作《大术》中给出了三次方程的一般解法。即便最终解是实数,中间步骤也必须经过 −1 的计算,从而引发了第三次数学危机(虚数危机):要得到实数,必须先承认并使用虚数。这使得虚数和复数不再只是数学边缘的奇思,而逐渐成为代数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实数→虚数
实数+虚数=复数
从无理数的诞生到复数的出现,数学一次次突破原有的边界,也为后续的函数论、解析几何和现代物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在初中阶段,只有非负数才有平方根;负数的平方根被视为“无意义”,因为无法用实数表示结果。
进入高中后,我们开始研究负数的平方根,并定义 i=−1,因此 i2=−1,称 i 为 虚数单位。
虚数单位 i 源于单词 "imaginary"(想象的,假想的)。
通过根号的性质和虚数单位 i,我们可以表示任何负数的平方根。
−49=49⋅−1=7i
我们将由实数单位 1 和虚数单位 i 组成的数称为 复数,通常用 z 等小写字母表示。所有复数可以表示为:
z=a+bi(a,b∈R)
其中 a 称为 z 的 实部,记作 Rez;b 称为 虚部,记作 Imz;i 称为 虚数单位,满足 i2=−1。
特别地,当 b=0 时,z=a 为 实数;但 b=0 时,z 为 虚数;当 a=0 且 b=0 时,z=bi 为 纯虚数。
两个复数 相等 当且仅当实部相等且虚部相等:
a+bi=c+di⟺a=c且b=d
本文默认 z=a+bi,则 Re(z)=a,Im(z)=b。
数集在前面的 集合 章节中提到过,我们在实数集 R 的基础上扩展出 复数集 C。
C={a+bi∣a,b∈R}
N⊆Z⊆Q⊆R⊆C

这个扩展是允许且合理的,因为复数体系是自洽的,即内部无矛盾。
每个复数 z=a+bi 都可以对应一个点 Z(a,b),我们考虑把复数放到直角坐标系中。
而这个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称作 复平面,横轴(x 轴)叫做 实轴,纵轴(y 轴)叫做 虚轴。
我们将 向量 OZ 的 模长 定义为复数 z=a+bi 的 模长,记为:
∣OZ∣=∣z∣=∣a+bi∣=a2+b2
两个复数不能直接比较大小,但可以比较它们的模长,即到原点 O 的距离。
其实实数 a 的 模长 ∣a∣ 就是它的 绝对值。
∣a∣=∣a+0i∣=a2
我们将向量 OZ 与 实轴正方向 的夹角定义为 辐角,记作 argz,取值范围通常为 [0,2π)。
这类似于任意角 三角函数 的定义。
当两个复数的实部相等,虚部互为相反数时(关于实轴对称),这两个复数叫做互为 共轭复数,记作 z:
z=a+bi⟺z=a−bi
轭(è)指套在牛脖子上、把两头牛拴在一起拉车的器具。
共轭就是“共用一副轭”,形容两头牛并驾齐驱,一起受约束。
引申到数学里,“共轭”就表示“成对出现、互相对应、紧密联系”的关系。
在运算中,可以先将虚数单位 i 视为普通变量(类似 x 或 y 等),并按照常规的代数运算规则进行计算;当遇到 i2 时,再将其视为 −1。
我们设两个复数 z1=a+bi 和 z2=c+di。
在代数上,直接相加即可:
z1+z2=(a+bi)+(c+di)=(a+c)+(b+d)i
在几何上,复数在复平面中可以被视为 点 或 向量,因此复数运算的几何性质与向量相似,都遵循 平行四边形法则。
在代数上,直接相减即可:
z1−z2=(a+bi)−(c+di)=(a−c)+(b−d)i
在几何上,与加法类似,转化为相反复数后使用 平行四边形法则。
在代数上,直接相乘即可:
z1z2=(a+bi)(c+di)=ac+adi+bci+bdi2=(ac−bd)+(ad+bc)i
在几何上,复数乘法遵循 模长相乘、辐角相加。
r1(cosθ1+isinθ1)⋅r2(cosθ2+isinθ2)=r1r2[cos(θ1+θ2)+isin(θ1+θ2)]
在代数上,除法直接计算得到:
z2z1=c+dia+bi(z2=0)
通过 分母实数化 可以进一步化简为:
(c+di)(c−di)(a+bi)(c−di)=c2+d2(a+bi)(c−di)=c2+d2ac+bd+c2+d2bc−adi
在几何上,复数除法遵循 模长相除、辐角相减。
r2(cosθ2+isinθ2)r1(cosθ1+isinθ1)=r2r1[cos(θ1+θ2)+isin(θ1+θ2)]
分母含有复数时,乘以分母的共轭 z 即可实数化:
zz=∣z∣2
复数的幂运算和实数同理。
z1=1+3i,z2=2−5iz1+z2=(1+3i)+(2−5i)=(1+2)+(3−5)i=3−2iz1−z2=(1+3i)−(2−5i)=(1−2)+(3+5)i=−1+8iz1z2=(1+3i)(2−5i)=2−5i+6i−15i2=17+iz2z1=2−5i1+3i=(2−5i)(2+5i)(1+3i)(2+5i)=−2913+2911iz13=(1+3i)3=(−8+6i)(1+3i)=−26−18iz2−1=z21=2−5i1=(2−5i)(2+5i)2+5i=292+295i
在初中阶段,我们学习了 直角坐标系(笛卡儿坐标系),这是最常用的坐标系。
通过 x 和 y 坐标,可以表示平面上的每个点 A。
A(x,y)
我们还可以用 极径 r 和 极角 θ 描述这个点 A,这就是 极坐标系。
A(r,θ)
假设点 A 的直角坐标为 A(x,y),极坐标为 A(r,θ),考虑如何进行坐标转换。
从 极坐标系 转换到 直角坐标系 可以使用 三角函数:
x=rcosθ,y=rsinθ
单位圆上辐角为 θ 的点 B 的坐标为 B(cosθ,sinθ),将其缩放 r 倍就得到了 A(rcosθ,rsinθ)。
从 直角坐标系 转换到 极坐标系 时,极径 r 比较容易计算,根据 距离公式:
r=x2+y2
但 极角 θ 的计算相对比较复杂。
我们知道,极角的 正切值 tanθ 等于 纵坐标 y 除以 横坐标 x。
tanθ=xy
因此极角可以通过 反三角函数 来确定。
θ=arctanxy
但直接使用反三角函数会遇到很多问题,例如定义域与值域限制。
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数学家通常引入一个改进的分段函数 atan2:
θ=atan2(y,x)=⎩⎨⎧arctan(xy)arctan(xy)+πarctan(xy)−π+2π−2πundefinex>0x<0,y≥0x<0,y<0x=0,y>0x=0,y<0x=0,y=0
这个并不重要,简单了解一下即可。
回到复数,我们知道每个复数 z=a+bi 都可以对应直角坐标系中的点 Z(a,b)。
而复数还可以用 模长 和 辐角 表示,正好对应了极坐标系的 极径 和 极角。
因此,点 Z(a,b) 的坐标也可以写作:
Z(rcosθ,rsinθ)
a=rcosθ,b=rsinθ
在复平面中,这个点对应的复数为:
z=a+bi=rcosθ+irsinθ=r(cosθ+isinθ)
其中 r(cosθ+isinθ) 称为复数 z 的 三角表示式(三角形式),而 a+bi 称为 代数表示式(代数形式)。
进一步地,数学家 莱昂哈德·欧拉 发现:
cosθ+isinθ=eiθ
因此,复数的极坐标形式可以进一步简化为:
z=reiθ
这就是著名的 欧拉公式。